简体转繁体

请在文本框中输入要转换的文字
 
 

简体字的发展

  繁体字是简化字的对称,汉字从甲骨文、金文变为篆书,再变为隶书、楷书,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。隶书是篆 书的简化,草书、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,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。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,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(4-6世纪)的碑刻,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 增多,在民间相当普遍,被称为“俗体字”。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,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。宋代以后,随着印刷术的发明,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 印刷的书籍上,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,数量大大增多。1909年,陆费逵在《教育杂志》创刊号上发表论文《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》,这是历史上第 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。

  1956年1月28日,《汉字简化方案》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,由国务院 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,31日在《人民日报》正式公布,在全国推行。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,1964年5月,文改委出版了《简化字总 表》,共分三表: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,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,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 字,共2238字(因“签”、“须”两字重见,实际为2236字),这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简体字标准。

  从事书法的人不难发现有80%的简体字是从历代的草书中挑选而出。简体字的主要参考来源是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。也有部分从宋朝徽宗的行草千字文"天地玄皇,宇宙洪荒"中衍出。

繁体转简体的原则和方法:

 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:“述而不作”丶“约定俗成,稳步前进”,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,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,不擅自造字。

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,共有七种:

1丶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。如“从”丶“众”丶“礼”丶“无”丶“尘”丶“云”等等,这些字都见于《说文解字》,比繁体字更符合“六书”,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。

2丶草书楷化。如“专”丶“东”丶“荡”丶“乐”丶“当”丶“买”丶“农”丶“孙”丶“为”等。

3丶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。如“鸡”丶“观”丶“戏”丶“邓”丶“难”丶“欢”丶“区”丶“岁”丶“罗”丶“刘”丶“齐”等。

4丶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。如“声”丶“习”丶“县”丶“医”丶“务”丶“广”丶“条”丶“凿”等。

5丶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。如“辽”丶“迁”丶“邮”丶“阶”丶“扰”丶“犹”丶“惊”丶“护”等。

6丶保留原字轮廓。比如“龟”丶“虑”丶“爱”等。

7丶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,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。比如“里程”的“里”和“里面”的“里”合并,“面孔”的“面”和“面条”的“面”合并,“皇后”的“后”和“以后”的“后”合并,“忧郁”的“郁”和“郁郁葱葱”的“郁”合并。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,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,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。

  繁体字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深厚的文化底蕴遗产。繁体字做为中华文明的像征能给人一种庄重、工致而又灵动的审美愉悦,能让我们对祖辈非凡的智慧产生敬重之心,让我们对绵延五千年的故国文明涌起一种庄重的思念。可以说,中国文学的精髓概源于此,由此而有诗词之功,而有绘画之韵,而有建筑之美。

书法文章 | 古代字帖集 | 书法家简介 | 关于书法字典 | 简体转繁体
©2009 shufazidian 闽ICP备09037507号